教育科研,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。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、驱动和引领作用。但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及其学前教育教师的心目中,将教育科研神秘化、高端化,认为遥不可及者大有人在。教育科研真的让一般人遥不可及吗?教育科研离我们到底有多远?
一、研究有助于“为人”
教育科研要想有效,其关键在于科研,而其关键又在于研究。一般常用意义上的研究,其实质就是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研究旨在解决问题,注意其结果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。通过研究,其问题有可能完全解决,有可能部分解决,有可能没有解决。能够完全解决或部分解决,则其解决之法可成为他人的经验。若不能解决或部分不能解决,则其解决之法可成为他人的教训。于研究者而言,就得另想办法重新开展研究,重新破解问题。
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身份,作为自然学意义上的人,必须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;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,必须面对在各种法律、法规、规章、制度、道德约束的必然中,怎样求得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由的问题;作为家庭学意义上的人,子女身份必须面对赡养的问题,父母身份必须面对养育的问题,夫妻身份必须面对如何相处的问题……事实是,你刚解决了上一个问题,下一个或几个新问题就出现了。问题是人人都会经常遇得到的,所以人人都需要研究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研究是人之为人所必做之事,并非事不关己的身外之事。我们理应做研究的当事人,而不是做研究的看客。
二、研究有助于“教人”
作为从事学前教育或者基础教育之人,教书育人是职责,也是本分。教书所育的对象,是一个个处于不断成长与变化中的鲜活的学生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不可逆的,教者之育在于助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。学生也是人,在每个学生身上也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或大或小的问题,这些问题都是教者必须面对或者要解决的。
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教者的唯一有效的法宝就是研究。只有通过理性地不断地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才能尽力做到让教育过程少走弯路,不走错路,才能有效避免教者之育产生“逆生命成长”的错误出现。于此,作为教育者的我们,就须经常牢固研究的理念,经常端正研究的态度,经常坚持研究的行动。
三、研究有助于“成人”
教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,育人者自身亦应有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素养在身。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有不同的素养要求,但亦应有共同之处:一是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素养;二是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抱负。素养与抱负,并非一蹴而就,自小的根基是否正而牢显得尤其重要。因此,党的教育方针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等看似离基础教育较远的意蕴,理应由教师化在一堂堂的课堂教学中,融入一次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。要化得自然,要融入得体,就需要教者成为学科育人或者是活动育人的行家里手。
以学科教学为例,需要有如下三个点做支撑——
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点的“三个立足”。教者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,理应跳出其学科技能训练的局限,甚至必须跳出学科应试训练的局限。教者应立足教学,走向教育;立足教育,走向社会;立足社会,走向学生。立足教学,走向教育,教学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路标;立足教育,走向社会,教学目标才会有现实的根基与土壤;立足社会,走向学生,教学目标才会有坚实的着陆点和归宿。
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追求的“五个点”。学科教学的有效性,是由一堂一堂的教学有效性累计叠加起来而产生的。在“三个立足”的教学目标的统领下,需要建构起对每堂课的如下价值追求:一要有学科质点,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性质;二要有育德支点,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要以德为先;三要有育美落点,要突出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、审美素养、审美价值观的独特价值;四要有素养要点,学科课程应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点、活动课程或综合课程应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点,或者根据其要点细化的亚类要点落地落实落细;五要有灵性特点,要有追求课堂生态有灵气、课堂交互有灵动、课堂水准有灵魂的意识,要通过灵活、富于变化的教学,让师生获得真善美的享受。
三是课堂教学组织的“10性考量”。在“三个立足”导向下的“五点”价值追求的课堂,在组织其教学时,应重视五个方面的10性彰显:一是教学目标的正确性与适切性;二是教学内容的匹配性与恰当性;三是课堂流程的顺畅性与生成性;四是课堂评价的精确性与生长性;五是课堂反思的及时性与再生性。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欲在课堂教学目标点的“三个立足”、课堂教学价值追求的“五个点”、课堂教学组织的“10性考量”上常常能落到实处,能够张弛有度游刃有余,别无捷径可走,唯有研究并坚持研究。